po18小说网 - 原创同人 - 中国人的教训(共2册)在线阅读 - 第五章《中国人的教训.下册》(1)

第五章《中国人的教训.下册》(1)

(四时八节的祭祀)及新太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独一小黄门不识字者从,余皆远立。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後列圣相承,皆踵故事。靖康之变,门皆洞开,人得纵观。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於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後建炎间,曹勳自金回,太上寄语,祖上誓碑在太庙,恐今天子不及知云。

    ??据《宋史·曹勳传》,已经被俘虏到金国为降人的宋徽宗,对即将南归的曹勳交代:“(太上皇)又语臣曰:‘归可奏上,艺祖有约,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故七祖相袭,未尝辄易。每念靖康年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在此,然要当知而戒焉。’”

    ??两宋王朝对於文化人的优容,这块誓碑起到极大的作用。第一,因系太祖所立,具有国家法律的权威;第二,赵匡胤为赵氏家族的开国之君,他所立的誓碑,自然也就有钳束整个家族的契约力量;第三,围绕誓碑的神秘设施、神圣仪式,以及谶语诅咒,对後世继承人的阻吓作用,是毫无疑义的。在中国、在世界,如果不是唯一,也是少有这样器识的最高权力拥有者,敢於做出以碑刻这种不易磨灭的方式,发出誓言承诺,不得杀文人、士大夫以及言事者。王夫之说:“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张邦昌躬篡,而止於自裁;蔡京、贾似道陷国危亡,皆保首领於贬所。”

    ??後来的研究者,对於赵匡胤誓碑的真实性存疑,理由有三:一是“靖康之变”发生时,《避暑漫抄》的作者叶梦得不在京城;二是未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