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小说网 - 原创同人 - 中国人的教训(共2册)在线阅读 - 第五章《中国人的教训.下册》(1)

第五章《中国人的教训.下册》(1)

连从谏如流的唐太宗也做不到,因为李世民征讨一生,武是第一位,文是第二位,这是他必然的排序,也是历代最高统治者的必然选择。而赵匡胤能做出历朝历代都未有过的改变,应该是他总结了唐末至五代,从公元875年黄巢起义起,或许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的200年间频仍战乱的历史经验。“陈桥兵变”当上皇帝以後,如何改变唐末至五代以来各地藩镇节度、相互割据、军人统领行政、胡作非为的弊端,如何消除动辄刀枪相见、兵燹成灾、中央cao控不了、天下大乱的败象,成了他念念不忘之事。他曾经对赵普感慨过:“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乾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在他眼中,一百个文臣的贪浊,其危害性也不如一个将领的作恶。所以他下决心要用文人来治国理政,於是,就有了这块誓碑。不得杀士大夫,虽然是最低程度的安全保证,但却给文人从政为官、发挥才乾、敢於直言、恪尽厥职,创造出宽松的氛围、良好的环境。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後,站在午门城楼上看新科进士鱼贯进入朝堂,对左右的人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其实唐朝每次科举的录取率仅为宋朝的十分之一。唐二百多年,进士登科者三千多人;宋朝三百多年间,进士登科者十万多人。这充分说明赵匡胤是下决心要实行文官制度的,为此,他在选拔人才、储备人才上,采取兼收并蓄、多多益善的政策。而且直接取之民间,实施最公平的择优录取方针。

    ??宋代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第一是赵匡胤对於历史的经验总结;第二是他自身文化素养、精神渊源的影响所致;第三,恐怕更是他对於武将夺权篡位的巨大威胁,始终不敢掉以轻心、耿耿於怀的警惧。因为他自己搞过这样一次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