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论仁
没错,这确实是张昭华勉心写出来的,她在拿到这一个题目的时候,心中就知道这一次的评判标准和高下之分了。 一般秀女看到这句话,会想到这是女四书中睦宗一章的句子,这一章的内容,是教育女子嫁到夫家之後,要敦睦亲族,对待“娣姒姑姊妹”和对待“兄弟甥舅”,都要推其和睦、仁爱之道,用仁爱的心对待他们。 娣姒,妯娌相呼之名。姑,父之姊妹也。夫之姊妹,亦曰姑。女兄曰姊。女弟曰妹。一般秀女就写到怎麽跟妯娌、姑母、小姑子甚至和婆母相处,这就是切题了。 但这个题目很大,完全可以延伸开来,而且在张昭华看来,往上面有无数升华的可能。 仁爱,这就是孔子两千年来要推行的思想,思想什麽的太空泛,一旦和价值观、世界观联系上,马上就能上升一个档次。 也就是说,写完了对待亲族的仁爱,把话题一转,说一说仁爱的本源,是孔子提出来准备干什麽的,在什麽样礼崩乐坏的情境下提出来的,又有多少仁人志士做到了孔子的仁爱。然後拉上一个大旗子,挑一个国人奉为圭臬的价值观——中庸,由仁爱做思想,奉行中庸的道理,这不就是圣人君子麽? 再往上提一个档次,这就是个取巧的办法了,就是把当今皇帝歌功颂德一番,说皇帝怎麽仁爱,这个太好写了,题目不都说了麽,“仁者无不爱也”,朱元璋爱民如子,有各种好政策都是利与百姓的,那皇帝就是仁君,这不就是“内圣外王”的典范吗! 张昭华下笔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然而写着写着,她发现自己居然没法写下去了,因为她根本不能将“仁者”和“中庸”正确而完美地挂钩。 仁者之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