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转桌
“奇怪了,”一名女官读完之後,专门将名字那一栏细看了两遍,在确认是张昭华写的之後,连呼奇怪:“永城张氏的卷子,不该是这个水平罢!” 这句话说得其他女史都十分赞同,都道:“似是虎头蛇尾,看点题,倒也深刻,也点到了中心上,怎麽在写的时候,却有左右摇摆东拉西扯的感觉?而且全无平日书理纯密的制式,羽翼弱了许多,大有举例不足以承题之感!” 这份卷子在七八个女史手上传来传去,甚至惊动了主殿的宫正嬷嬷过来看。宫正嬷嬷拿了这卷子看了一遍,道:“若是这卷子不是永城张氏写的,诸位以为能判几等?” 其他女史想了想,道:“单论卷子来说,也能判一个中上;只是因为之前阅看过张氏的卷子,篇篇文笔精粹,我等给出的成绩,无一不是圈,偶然有尖的,也是因为试卷文笔不工整的缘故,在文理上,是挑不出来一丝毛病的。但是这一篇看来,完全不像张氏应有的水平,我等不知道该如何评判了。” 此时的阅卷不是用分数来表示成绩,而是用符号。有五个等级,分别是“圈尖点直叉”,类似於後世的五级计分法,这就是一个成语“可圈可点”的由来。当然,每位阅卷官有不同的喜好,出现不同的评价也是正常,但差别不能太大,因为差别大了会有‘各存成见,有上下其手之弊’,所以考官们在批阅同一份卷子时,便会出现‘圈不见点,尖不见直’的现象。 但这一套规则不适用於内廷,毕竟不是真正的科举。所以女官们在打分的时候,没有像外廷一样是圈不见点,而是一份卷子经常是有的画圈圈、画三角,有的却画杠杠、画叉叉,之前在批阅秀女们的试卷的时候,七八个女史经常为此争论,但是唯一让所有女官都毫无争议画圈圈的卷子,就是张昭华的卷子,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