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大撕裂时代(美利坚成长史:痛苦
中镇上陷入破产的,正是这一类型的小企业。”个人储蓄被耗空了,银行家们都很谨慎,制造业的趋势倾向於大规模和昂贵的设备,这样一来,小制造商便处於劣势,而且,在很多行业,现有的公司——无论有没有同业公会的帮助——都倾向於刁难新来者。总的来看,创造利润的都是大公司,确实幸运的小公司也只能收支平衡。这里存在阻挡新投资的壁垒(在本书後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更充分地讨论这个问题):那些羽翼未丰的企业,挣钱的机会十分渺茫。 ??经济复兴依然缓慢 ??林德夫妇还指出,即使是在现有企业的内部,机会的阶梯也不像从前那麽容易爬。技术工人发现,报酬更高、更重要的职位纷纷转向一个完全不同的阶层:那些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换言之,”林德夫妇说,“安德鲁·卡内基给那些从最底层开始的、积极进取的年轻人的忠告,看来已经不再是一个可靠的忠告。今天跟他同类型的人都在告诫年轻人:在向上攀登的途中,一定先要在某个管理部门或技术部门获得一个立足点。” ??这是不是美国社会中阶级结构逐渐固化的一个信号呢?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领取救济的人很难让自己从救济阶层中脱身而出。被逐出家园的农民很难再回到土地上。如果说,一个既没受过高等教育,亦无权势朋友的人,要想在企业高层得到一份工作比从前更难了,那麽,一个无阶级的、民主社会的美国梦——在这样一个梦想中,任何人都能登上最高峰——又如何能够实现呢? ??3 ??但是,即便是1936年这次温和的、根基不牢的复兴也是多麽受欢迎的事啊!诚然,铁路公司从这一轮复兴中得到的并不多,但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