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劝降
“孔子本人,并不是个忠君的人,”张昭华道:“生於鲁,长於鲁,仕宦於鲁,最後却抛弃鲁定公而周游列国了,他不论去哪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学说得到推广,所以若是按照所谓的‘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孔子岂止是贰臣,他不知侍奉过多少君主,不知是多少臣了。☆△◇ ☆ 番□茄小说网 w`w`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被公子小白逼死,管仲转事公子小白。这样的不忠,连子贡、子路都对管仲有意见,但孔子肯定他,甚至称他为仁人。” 王度无动於衷,张昭华就继续道:“孔子的忠恕之道,只是要求忠於自己的职守,忠於自己的道义,忠於自己的良知,与忠於国君本人,不论是非曲直,唯君主的意愿是从,完全不同。” 《孟子?滕文公下》里面有一个故事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齐景公打猎,用旌旗招唤虞人,虞人不来,齐景公要杀他。为什麽这个虞人不应招呢?因为古代君王打猎时有所召唤,要用特定的东西召唤特定身份的人,旌旗是召唤大夫的,弓是召唤士的,皮冠才是召唤虞人的。这个虞人因为齐景公不按礼的规定召唤他,他就坚持不应招,甚至为此不怕弃屍山沟,不怕掉脑袋。如此坚持职守,孔子很欣赏他。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理念,而孔子所赞赏和鼓吹的,乃是这样的“忠”。这样的“忠”,其实乃是指忠於原则。 “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是孔子的原话,”张昭华道:“孟子的原话是,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