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名缰利索
们的一些行为,赵与莒实在是腻味透了,他觉得有必要再抛出一块肥rou,让他们分化得更大一些。 ??“余卿主管礼部,有件事当归余卿管理。”赵与莒站在荷池边,看着已经含苞待放的莲花,背对着余天赐道。 ??“陛下请吩咐。” ??“朕觉得国朝以来,因为重文治的缘故,儒家大师便不断涌现。这其中有许多名臣,也有众多仕途曲折的不得志者。朕抚史读书,见着他们的经历,往往会有叹息。身为臣子,为国尽忠,乃是他们之天职,而身为君王,为国存贤,乃是朕之天职。朕想所谓长江後浪推前浪,当今之世,必然也有些隐逸贤才不得志於朝堂,他们的学识品德都不逊於前贤。朕觉得,儒林之中有必要公议出几位大师,接受朝廷供养,使之得以安心着学,为後世典范……” ??听着赵与莒细细说出自己的计划,余天赐只觉得脑子里嗡嗡直响,既是高兴,又是紧张,更多的还是对天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感到惊恐。 ??赵与莒的计划若以一语蔽之,那就是发动儒家斗儒家。 ??他要在大宋疆域之内,给儒生定下一个脱离於官职的阶层标准,最高者被称为“国学大师”,往下者为“学术专家”,再往下者为“儒家教授”,以此类推,共有七阶。国学大师便是那些宗师级的儒生,数量自然不会多,其余的却有数百上千甚至更多的名额,按照他们的阶层,各自享有朝廷每年的津贴,到了儒家教授的阶衔,那津贴便足以让其过上富裕而体面的生活。但评选阶衔须得公议,这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