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南北
,你若是个大孝子,邻里尽职,县官查访人才,自然会将你的名字通报上去。只是杨士奇父母双亡,哪里去做的这样的名声出来呢? 这就和东汉时候的举孝廉一样了,在没有科举的情形下,“推荐”成为知识分子达到作官目的的唯一手段。而推荐的标准,主要在於道德行为。在强烈的竞争下,必须有突破性的声誉,才能引起有推荐权的人的注意。至於如何才能有突破性的声誉,那需要出奇制胜。所以每个知识分子,都兢兢业业,追求突破记录的至善孝行。 杨士奇既然不能凸显品行,便要从才学上入手,这便是他奋读书,尤其是经史书籍的原因,毕竟在这个连看仓库的小官都要通过举荐来任职的时候,举荐这条路,其实并不难走。 只要你满足第二个要求,认识一个手中有举荐之权的人。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想他二十岁在章贡琴江书院教书时,与当地县令邵子镜友谊甚笃。如果蒙他举荐,也能入仕,只是邵子镜已然过世。 这不代表他没有其他认识的官员了。杨士奇在寓居汉阳的时候,与汉阳知县王叔英相识,王叔英对他颇为称叹,认为他是“佐才也”。杨士奇已经下定决心,今年秋分之後,便要去汉阳教书,就是为了得到这个人的举荐。 那麽王叔英又是何许人呢,他曾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一并受到皇帝征召,这四个人里,杨大中徒有虚名碌碌无为,叶见泰如今任职刑部,为刑部主事,而林右则任王府教授、中书舍人,方孝孺名满天下,皇帝是要将之留给太孙的。而王叔英却在那个时候,推辞了任命,回到家中直到洪武二十年的时候,被旁人举荐为仙居训导,迁汉阳知县。 王叔英和林右、方孝孺乃是至交,这一点,就已经不得了了,何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