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取的就是不偏不倚
想来你们也清楚,能战的兵卒便是立身之本,哪怕你贪了再多的钱财,等鞑子来了却也是一场空。” 眼见太子殿下将话说得如此直白,诸将自是心头一凛,可这终归只是没什麽杀伤力的话语,却也不知这这些新附的军将又能起几分作用。 撂完狠话之後,朱慈烺也就收起了先前那副模样。 随後便命人按着诸将先前所报之数开出了领银子的凭条。 “殿下,这.” “嗯?数量不对吗?” 见黄蜚拿着凭条一脸愕然,朱慈烺便从其手中拿过凭条算了起来。 “没错啊,你麾下水陆军共计两万五千人,一月是三万两银子啊。” “殿下,多了。” “多了?” “禀殿下,我等麾下皆是卫所兵,按着朝廷规程正兵每月也只五钱。” 听到黄蜚的解释朱慈烺这才反应过来,他为何会说多了。 按着大明规程,根据兵源的不同,饷银也有极大的差别。 就拿关外来说,朝廷养一个募兵需要花费二至三两白银,而每个卫所兵却只需要花四五钱银子。 这种情况带来的最直接影响便是关宁铁骑整日吃香喝辣,而身在敌後起到战略作用的东江镇兵卒却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募兵和卫所兵之间的战力差别,譬如二者之间所需武器装备、夥食给养,但谁能否认这里面就没有方便文官武将上下其手的关系呢? 所以,朱慈烺在最初订立饷银数额时既未按大明规程,又未按关外募兵,取的便是一个不偏不倚。 “我麾下不分募兵或是卫所,所有上阵之卒皆为两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