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堂堂正正的阳谋
与之相比,只晓得搞什麽恐怖统治的张献忠却真真连个娃娃都有些不如。 当然,这倒不是说在明末闯出了偌大名声的大西皇帝就是个傻子。 关键在於每个人所处的立场、性格早已注定,其行事作风势必也会受到这些先决条件的左右。 便拿当年的朱元璋和张献忠、李自成做个对比。 两面虽都是为了反抗上层的压迫,但当年的朱元璋却因添了层驱逐鞑虏的光环而与地主阶级有了妥协勾兑的可能。 与之相比,张、李二人却无这样的加成,只能在和地主阶级作对的路上走到黑。 话到了这里却不得不说提一嘴张、李二人的差别。 当清军入关之後,也不知张献忠是发现了与地主阶级妥协的契机,还是真的一心只想驱逐鞑虏,他曾屡次对四个义子和麾下大将说过要连明抗清的话。 在他死後其余部虽然各有心思,但在连明抗清这件事上却没有发生半点分歧,自也能从侧面证明史料的真实性。 假若他未曾死在凤凰山,而是与豪格就这麽僵持了下来。 一旦他光明正大地打出驱逐鞑虏、恢复河山的口号,大西的处境必然会有极大改善。 届时凭着能与豪格精锐正面作战的实力,这个天下到底会不会姓张却也难说的很。 在这一方面,李自成却要迟钝许多,哪怕他第一个入了北京却也没有及时从打天下的思维转换成坐天下的思维。 其部属不但保留了流寇那种吃乾抹净的作风,更还在关键的战略选择上屡屡犯错,终使得大好江山平白便宜了鞑子,自己也落了个死在锄头下的下场。 若他能在进入北京之後及时约束部属,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