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同样的情形,不同的谋算
说到底,他是多尔衮招来的,也不能算是无根之萍,哪怕碍於当下的局面而不得不选择隐藏行迹,但只要能安全回返北京,那便还有反抗之力。 只是计划终还是比不上变化,豪格与罗洛浑固然因他的“阵亡”而产生了误判,但他的回京之行却也因此而未能成行。 当然,他也可以直接跑到中军大帐指出豪格与罗洛浑的错处,这样也有将功补过的可能。 可事情到了那等局面,是死是活却得全看豪格心意,晓得他已对自己麾下生了心思的吴三桂又怎可能将自己处在彻底的被动之中? 对於吴三桂的盘算,朱慈烺自不知晓,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实际上是出於另一种考量。 老实讲,他没有解救张献忠的办法,更没有解救张献忠的心思。 说白了,现在的他早就将心思彻底调整了过来,再不会因为想要收服四大义子而瞻前顾後。 左右樊一蘅和王应熊都是川中出身,与江浙那里的并没有太多联系,哪怕因着文官的身份而免不了在某些问题上站不稳立场,但也能起到平衡朝中局面的作用。 有着这样的变化,他之所以还要对刘文秀说上那麽一句,实际上也就是想以此来迟滞鞑子撤退罢了。 他看得很明白,随着张献忠被俘,大西已经走到了绝路,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川中便彻底落到了大明的手中,遭遇了两番大败的鞑子在短时间内自也没了争雄的能力。 可这也只是在短时间内而已。 只要豪格能将那些满蒙汉八旗安全带回关中,那麽不消多长时间他便能从茫茫多的降军里再组出一大批炮灰。 届时为了用战功来和多尔衮争权的豪格势必会再次领兵南下,不但四川不能休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