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小说网 - 原创同人 - 大明嫡长子在线阅读 - 第391章 若无成就,岂不可惜?(两章合一起

第391章 若无成就,岂不可惜?(两章合一起

下令设立天赐场,这样到如今,两淮盐场一共有30处,共有灶户五万余。

    ??到明代中期,两淮盐的官方产量在一亿四千万斤左右,弘治时盐引改为小引,一引盐大约是200斤(弘治前为400斤),所以换算成盐引,两淮盐场一年可产盐70万引,这远远高於两浙盐场的40万引和山东盐场的15万引,占大明一年300万引产量的近四分之一。

    ??这还不算灶户私制的私盐的数量。

    ??而每引盐的价格大约在0.7两左右,这样仅是正盐盐课大约就有50万两,除此外,还有些‘手续费’,比如支盐时,每引需纳0.05两,这些银子是‘存留司库,以备赈灶’,因而称为赈济银。

    ??此外还有“科罚银”、“割没银”等。

    ??可以说是苛捐杂税,名目众多。

    ??总之乱七八糟加起来,明朝两淮盐课每年上缴60万~70万两银子,占据全国盐课岁入的约三分之一。

    ??岁入比例高於产量比例,就是因为两淮盐最好,价格最高。

    ??同上,盐课收入也无法计入被走私掉的私盐。

    ??实际上按照泛滥到的‘无官不私’的程度来看,正盐之外的余盐比例会相当高。

    ??兴许,朝廷这边拍卖一处盐场,某个盐场的盐产量就会翻上一番。

    ??而如果盐商们以每引0.7两的银子报中,再加上缴纳各种‘苛捐杂税’之後仍然有得赚,那麽可以合理预估拍卖的盐引单价可以轻易提升至一两。

    ??平均来看,每处盐场每年正盐产量约2.3万引,计算进余盐,合理预估为3万引。分五年进行拍卖一年可拍六处,所以拍卖所得金额就可以达到18万两。